第139章 力挽狂澜者 (2 / 2)
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辅佐肃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安史之乱”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即位,求访贤士,李泌前来相助。肃宗欲任命他为右丞相,但他坚辞不受,只愿以宾客身份相随。肃宗与他外出并马而行,就寝对榻而眠,大小事情都和他商议。
出谋划策:
任立元帅之议:肃宗想让建宁王李倓为兵马元帅,李泌认为广平王李豫是长子,将来要立为太子,若建宁王任元帅立下战功,可能会引发皇位争夺,建议让广平王任兵马元帅,肃宗听从了他的建议。
平叛战略规划:李泌提出了一套平叛策略,建议命李光弼驻守太原,出道井陉;郭子仪收复冯翊,进入河东,以牵制叛军的四员大将,再命建宁王为范阳节度大使,北靠边塞与李光弼形成犄角之势,攻取范阳,使叛贼失去巢穴。但肃宗急欲收复长安,没有完全采纳他的建议。
3. 历经四朝,多次外放与归隐:
遭人忌恨:李泌因和肃宗亲近,遭到崔圆、李辅国忌恨。两京收复后,他便远离朝堂,隐居衡山。在衡山期间,他潜心研究《中庸》等儒家经典,还曾将一根形状如龙的松枝献给肃宗。
代宗、德宗时期的起起落落:唐代宗即位后,召李泌回宫,起初安排他居住蓬莱店书阁,后因权臣元载、常衮忌恨,他先后被外任江南西道判官、楚州刺史、澧朗峡团练使、杭州刺史等职。唐德宗即位后,将他召回行宫,授官左散骑常侍。
4. 晚年拜相及贡献:
贞元三年(787 年)拜相:李泌在唐德宗时期最终拜相,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累封邺县侯。他提出屯田、复议府兵制等建议,增强了边境军事力量;还凿山开路,解决了京城粮草问题;建议罢宣索,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
对外策略:对外采取“联弱制强”的方针,联结回纥、大食等国遏制吐蕃,达成“贞元之盟”,使边陲安定,在相当程度上保证了贞元时期唐朝的稳定。
李泌博涉经史,精究《易象》,善属文,尤工诗。着有《明心论》《养和篇》等,有《李泌集》20 卷行于世,但已佚失。《全唐诗》收其诗 5 首,《全唐文》存文 2 篇,《唐文拾遗》存文 1 篇。他历经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多次化解朝廷内部和外部的危机,为唐朝的稳定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肃宗李亨(711 年 10 月 19 日 - 762 年 5 月 16 日),是唐朝第八位皇帝。以下是关于他的一些重要信息:
1. 早年经历:
身世背景: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生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出生前,父亲李隆基正与太平公主争斗,曾想让母亲杨氏堕胎,但最终作罢。他出生后被送到太子妃王氏(王皇后)身边抚养,王皇后被废后,他失去了这一重要庇护。
封王与立储:李亨两岁时被封为陕王,开元十五年(727 年)正月,被封为忠王,改名李浚,后又兼领朔方大使、单于大都护。开元二十三年(735 年),因遥率诸将大破奚、契丹等部落的兵马之功,加封司徒。开元二十五年(737 年),太子李瑛被废杀,次年六月,李亨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亨。
2. 太子生涯:担任太子期间,李亨面临诸多危机:
韦坚之祸:李亨妻子韦妃的哥哥韦坚与边关将领皇甫惟明交往,被李林甫诬陷结谋拥立太子,唐玄宗将韦坚和皇甫惟明贬官,李亨为表清白,请求与韦妃分开,才未受波及。
柳积之祸:李亨的良娣杜氏的父亲杜有邻被柳积诬告勾结太子谋反,李林甫借此大做文章,杜有邻、柳积等人被杖杀,李亨废除杜良娣为庶人,太子之位多次遭遇威胁。
3. 马嵬兵变与灵武称帝:
马嵬兵变:天宝十四年(755 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唐玄宗逃奔至马嵬驿,发生兵变,杨贵妃与兄长杨国忠被杀。李亨在此与玄宗分开,领兵北上。
灵武称帝:李亨抵达灵武后,裴冕、杜鸿渐等人上谏,请求李亨即位为天子,以安定国家。李亨起初拒绝,后经众人多次上书,于天宝十五载(756 年)七月十二日在灵武登基称帝,改元至德,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4. 平叛与统治:
收复二京:李亨即位后,致力于收复东京洛阳与西京长安。至德二年(757 年),在回纥等势力的援助下,唐军先后收复长安、洛阳。
重用宦官:李亨认为武将难相统属,乾元元年(758 年)九月,他诏令郭子仪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共同讨伐安庆绪,但派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致使宦官势力进一步扩大。
政治改制:李亨执政期间,政治上改“三京”为“五都”体制,限制太上皇玄宗的权力;经济上任用第五琦盐铁铸钱使,实行榷盐法和货币改革,缓解当时唐朝面临的财政危机。
5. 晚年与去世:宝应元年(762 年),李亨病重,命太子李豫监国,同年五月病逝于长生殿,终年五十二岁。宝应二年(763 年)三月二十七日,李亨被安葬在建陵。
总的来说,李亨在安史之乱的动荡局势中即位,为平定叛乱、稳定唐朝局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他重用宦官等举措也为唐朝后期的宦官专权埋下了隐患。他的一生充满了波折和挑战,是唐朝历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