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众人没在吃惊,不过刘邦的关注点似乎不同:“不是你告诉我就是哪个安上去的,孝皇帝,哪里孝了。”

“好了,好了,别吵了。”

[玄奘西行最远到哪了?]

赵匡胤再次抢答:“天竺那兰陀寺。”

“我们来说说玄奘西行。

1.背景

国内佛教状况:南北朝时期,佛教学术界就开始了“一阐提众生有无佛性”的争论。到玄奘时代,北方流行的《涅盘经》《成实经》《毗昙》学,与南方译传的《摄论》《俱舍论》,构成了当时南北佛学的主流。但玄奘游历过各地寺庙后发现,全国各地的经书不仅译着内容不同,对佛经义理的解释也存在很大差异,并且在重要理论问题上,如南方摄论与北方地论(瑜伽师地论)两家,关于法相之说的分歧很大,难以融合。

个人求法信念:626 年,玄奘向初访长安的印度僧人波罗颇迦罗密多罗(简称“波颇”)咨询佛法,了解到印度高僧戒贤于那烂陀寺讲授《瑜伽论》总摄三乘之说,于是便萌生了去印度求取经典原文(弥勒五论,瑜伽师地论等),并重新译典,统一中国佛学思想的心念。

2. 行程经历

艰难启程:627 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当时国家政权刚刚建立,还待稳固,因此约束百姓不许亲近番邦,玄奘的行动受到了凉州都督的禁止,在慧威法师及其弟子慧琳、道整的帮助下行至玉门关。起初一位礼佛胡人愿带他出玉门关,但途中因恐王法而退缩,玄奘起誓自己宁愿“向西而死”,绝不为活命而东归,再次孤身上路。

穿越险阻:出关之后在国家边境的沙漠中孑然前往天竺,经过各国烽火台时险些被戍边将士用箭射中,在校尉王祥之的维护下才继续安全向西。在横渡沙河,经过荒无人烟、干旱缺水的险境之后,终于到达高昌,受到高昌王热情接待和挽留。

继续西行:玄奘谢过高昌王的款待之后,坚决辞行,高昌王为玄奘重整行装,并为他准备了二十四封信,让玄奘转交给此次西行将途经的二十四个国家的国王,帮助玄奘打通在西域的道路。玄奘经此一事后辞别高昌向天竺西行,因高昌王的帮助,到达西域后诸国都对玄奘以礼相待,还受到了很多国王的盛情款待。

到达印度:631 年玄奘到达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他在那烂陀寺师从 106 岁高龄的住持戒贤学习,前后听戒贤讲了《瑜伽师地论》《顺正理论》《显扬圣教论》《对法论》《集量论》《中论》《百论》以及因明、声明等学,同时又学习婆罗门教经典及各类梵书,在那烂陀寺五年的受学过程中,玄奘备受优遇,被选为通晓三藏的十德之一。

名震印度:玄奘在印度期间,还着《会宗论》三千颂,以调和大乘中观、瑜伽两派学说;和正量部学者般若多辩论,着《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应东印迦摩缕波国国王鸠摩罗的邀请讲经说法,并着《三身论》。641 年,与戒日王会晤,并得到优渥礼遇。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五印 18 个国王、3000 各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 2000 人参加。在这场大会上,玄奘一人面对数千位印度佛教学者的提问,无一例外全都对答如流,一时名震五印,并被大乘尊为“大乘天”,小乘尊为“解脱天”。戒日王又坚持邀请玄奘参加 5 年一度,历时 75 天的无遮大会。

3. 成果

带回大量佛经:贞观十七年即643 年,玄奘载誉归国,带回如来舍利 150 粒、金檀佛像 7 尊、经论 526 筴共计 657 部。

促进文化交流:他将自己西行的所见所闻写成了十二卷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对唐朝时期西域边境的风土人情,为之后唐朝开拓西域领地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对于后世研究古代印度以及佛教史都具有重要价值。

推动译经事业:归国后,玄奘拒绝了唐太宗入朝为官的邀请,主动提出开始译经工作。从贞观十九年开始,约二十年间,主要从事译经事业,先后译出大小乘经论共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中主要有《大般若经》《解深密经》《大菩萨藏经》《瑜伽师地论》《大毗婆沙论》《成唯识论》《俱舍论》等。”

“最后一题上点强度吧。”

[玄奘西行后来被改编成为哪一本书?]

[A.《三国演义》B.《西游记》C.《红楼梦》D.《水浒传》]

胡亥略微思索就说出了答案:“这道题选B。”

影子不免有些震惊:“胡亥不是吧?你是怎么答对的。”

胡亥淡定一笑,缓缓说出了他的分析:“很简单,玄奘西行是西,而《西游记》里面也有个西。”

“嗯……好吧,连答对了100题,连续答题挑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