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张仲景 (1 / 2)
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张仲景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虽家族不如往日辉煌,但因其父曾在朝为官,使得他自小就有机会接触许多典籍。在众多书籍中,他对医学着作格外钟情,尤其是读到扁鹊望诊蔡桓公的故事后,对扁鹊的高超医术钦佩不已,从此心中埋下了从医的种子。
后来,张仲景拜同郡名医张伯祖为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且刻苦钻研,便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传授给他。张仲景跟随老师,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都尽心尽力,从不怕苦累。在老师的悉心教导和自己的勤奋努力下,张仲景很快掌握了扎实的医学知识和技能,对医理的领会程度甚至超过了老师,可谓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汉灵帝时,张仲景被举孝廉。凭借着自身的才学和品德,他踏上了仕途之路。然而,他的心中始终牵挂着百姓的疾苦,尤其是对医学的热爱从未减退。后来,他官至长沙太守。在任期间,他并没有被繁杂的政务冲淡对医学的研究。相反,他以地方长官的视角,更深刻地认识到疾病对百姓的危害。一有机会,他便深入民间,体察民情,搜集民间方剂,同时召见地方名医,商讨医理,不断丰富自己的医学知识。此时的他,医道已达炉火纯青之境。
二、着作成就非凡
(一)《伤寒杂病论》的诞生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瘟疫肆虐。张仲景的家族本来是个大族,人口多达二百余人。自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面对瘟疫的肆虐,张仲景内心十分悲愤。他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将百姓推入水深火热之中。对此,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一定要制服伤寒症这个瘟神。
张仲景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
后来,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蠢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辩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林亿取《金匮玉函要略方》的杂病和有关的附方,编为《金匮要略方论》。
(二)着作内容丰富
《伤寒杂病论》是集秦汉以来医药理论之大成,并广泛应用于医疗实践的专书,是我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古典医着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着。
《伤寒杂病论》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张仲景把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症状,根据病邪入侵经络、脏腑的深浅程度,患者体质的强弱,正气的盛衰,以及病势的进退缓急和有无宿疾等情况,加以综合分析,寻找发病的规律,以便确定不同情况下的治疗原则。
书中收录药物的剂型很丰富,有汤剂、丸剂、散剂、灌肠剂、烟熏剂、栓剂、洗剂等。《伤寒杂病论》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共计 269 个(除重复的药方外,《伤寒论》有 113 方,《金匮要略》有 262 方),使用药物 214 味,基本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对中医临床影响深远,为后世遗留了百余首用之有效的经典名方,一直指导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
三、医学贡献卓着
(一)辨证论治体系创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