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谢惠连 (1 / 1)
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一)少年才俊展锋芒
谢惠连出生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家族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其家族为陈郡谢氏,在当时极具影响力。谢惠连自幼聪慧过人,十岁便能属文,展现出非凡的文学天赋。谢灵运作为他的族兄,对他的才华极为赏识。谢灵运以“张华重生,不能易也”来高度评价谢惠连,可见其少年时期便在文学领域崭露头角。在这样的家族背景和文学氛围中,谢惠连的早期文学成就也逐渐显现。他的作品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遣词构句颇似灵运,笔调轻灵,用词清艳。如《秋怀》中的“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以及《捣衣》中的“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等句,都是着意构想的好句。
(二)仕途坎坷多波折
然而,谢惠连的仕途却充满了波折。他因行为轻薄不检,尤其是与会稽郡吏杜德灵的不正当关系,以及在父亲去世期间向杜德灵赠诗,这些行为大为时论所非。本州曾征召他为主簿,他却没有就任。这种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对传统礼教的挑战,也严重影响了他的仕途发展。后来,虽然有尚书仆射殷景仁爱惜他的才能,向太祖宋文帝推荐他,但他之前的不良行为已经给他的形象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直到元嘉七年(430年),他才担任司徒彭城王刘义康法曹参军。但命运似乎并未眷顾他,元嘉十年(433年),年仅二十七岁的谢惠连病逝。他的一生,虽有才华,却因行为不检而仕途坎坷,令人惋惜。
二、文学成就铸辉煌
(一)小赋佳作传千古
《雪赋》沿用汉赋假设主客的形式,从酝酿降雪写到雪霁天晴,展现出素净而奇丽的画面。在艺术特色上,司马相如以华美的辞藻,从宏观、微观、声色、动静等多角度铺叙描摹雪景。如写雪落时,“霰淅沥而先集,雪纷糅而遂多”,生动地描绘出下雪的情景;写雪的形状,“散漫交错,氛氲萧索;蔼蔼浮浮,瀌瀌奕奕”,形象地展现了雪的形态之美。其文学价值在于将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创造出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世界。《祭古冢文》首尾完具,在应用文架构中,谢惠连以平静风雅的节制之笔,展现出渊默深沉的逍遥追想。文中对古冢形制的描写细腻生动,可看作中国最早的考古发掘简报之一。在文学史上,这两篇作品都具有重要地位,代表了六朝抒情咏物小赋的较高水平,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二)诗歌创作显才情
谢惠连的诗歌风格独特,虽不如谢灵运精警,但用词清丽,笔调轻灵。如《秋怀》全诗由写景和叙怀两部分组成,写景时笔力开阔,刻画细微,色彩鲜艳又富有情调悲凉。“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萧瑟含风蝉,寥唳度云雁。寒商动清闺,孤灯暖幽幔”,声色相映中又有动静结合,表达了作者迷茫、恐惧、旷达和拘谨的矛盾感情。《捣衣》营造出清冷中带着温馨的画面,“栏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展现了妇人们在寂寞中取乐,相携捣衣的场景,充盈着浓烈的幸福感。一些乐府诗则表达了不满和不平之情,被钟嵘评为“风人第一”。谢惠连的诗歌在艺术魅力上,注重对生活的体验和观察,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展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在思想内涵上,既有对人生的感慨,又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作品流传与影响
(一)历代辑本传后世
《隋书?经籍志》中明确记载有《谢惠连集》6卷,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部作品集不幸亡佚。但幸运的是,明代出现了大量的辑本,为后人留存了谢惠连的文学瑰宝。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宋文》卷34中辑录了谢惠连的文有17篇,逯钦立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卷四录其诗33篇。这些辑本的出现,使得谢惠连的作品得以在后世流传,为后人研究他的文学成就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谢惠连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誉,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学习和模仿谢氏家族文学的人众多,甚至出现了“谢康乐体”、“谢惠连体”等专门的称谓,足见其影响力之深远。
(二)文学地位的变迁
谢惠连在他所处的南朝时期,受到了极大的追捧。当时,他的文赋就获得了“甚美”“高丽”等高度赞誉性的评价,且这种赞美主要着眼于评判文章的语言风格,即所谓的“形式美”。钟嵘的《诗品》更是评谢惠连为“才思富捷”“风人第一”,涵盖了对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色的分析,是现存最早的对谢惠连诗风格的全面评价,且评价较高。然而,在后世,谢惠连的地位却逐渐衰微。他先是被置于谢灵运的光环之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谢朓的声誉又压过了他。谢惠连作为谢灵运与谢朓文学创作的连接者,其纽带作用确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地位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随着他的早逝和作品的散佚,他的影响力逐渐减弱。另一方面,时代背景的发展变化也对他的地位产生了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学审美和价值取向也在不断变化,这使得谢惠连的作品在后世的评价体系中逐渐失去了优势。尽管如此,谢惠连的文学成就依然不可忽视,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四、后世纪念永留存
(一)谢公桥与谢惠连之缘
谢公桥位于中国浙江省绍兴市,桥身为单孔七边形石拱结构,全长达到28.5米。根据历史记载,此桥与南朝宋代会稽郡太守谢惠连有关。谢惠连在会稽(绍兴)任太守时建成此桥,后人为了感激其恩德,故命名为“谢公桥”。
这座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拱券为横联分节并列砌筑,拱石条石错缝叠砌,每块都有刻字及莲花座图案,桥基采用双层基石。桥面呈八字形,顶部净宽2.95米,台阶东侧前端和西侧踏跺两端设垂带,上置栏板、望柱,末端设抱鼓石。桥面两边设桥栏,外侧原刻“谢公桥”三字,虽现已模糊不清,但仍能让人感受到其历史的厚重。
(二)文物价值与意义
谢公桥作为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它见证了绍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变迁与发展,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其独特的七折边拱的做法,在桥梁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后人研究古代桥梁建筑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同时,谢公桥周边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明代着名心学家王阳明在绍兴的府邸、明朝宰相吕本的府第等。谢公桥作为连接这些历史遗迹的重要通道,也为研究绍兴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三)交通工具的作用
谢公桥不仅是一件文物,也是南北行人的重要交通工具。它横跨在西小河上,连接着两岸的居民和游客。在古代,这座桥是人们出行的重要通道,舟楫往返,行人不绝,堪称绍兴古桥一景。
如今,虽然现代交通日益发达,但谢公桥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出行方式,让人们在感受历史文化的同时,也能体验到传统的水乡生活。同时,谢公桥也成为了绍兴旅游的重要景点之一,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为绍兴的旅游业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