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另一位青年附和道:“可不是吗?这次的均田政策让咱们穷苦人家也能有地种,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几人纷纷点头,眼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他们口中虽未提及张宇的名讳,但那份对朝廷的支持和信任已不言而喻。

张宇每日听到这些反馈,内心充满了欣慰。他深知,改革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但只要得到百姓的支持,再大的阻力他也无所畏惧。

下一步,开拓教育

在稳定了朝廷的局势后,张宇将视线转向了教育改革。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根基在于民智的提升,只有让百姓识字明理,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因此,他决定从教育入手,推行一系列改革。

张宇召集了一众大臣,共同商讨教育改革的方针。会上,他提出在全国各地设立义学,由朝廷提供资助,让贫苦百姓的孩子也能接受教育。

“教育是国家的未来。若只让贵族子弟有受教育的机会,那国力终将受限。”张宇坚定地说道。

清源深有同感:“陛下所言极是。只有让更多的百姓拥有知识和见识,未来的大清才能真正兴盛。”

沈清言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陛下,若能在义学中加入道德和忠义的教育,将更有助于培养对朝廷忠诚的百姓。臣以为,不妨在各地选派德行高尚之人担任教官,教授学子仁义礼智信。”

张宇微笑点头:“清言所言甚好,这些教育内容的确是必不可少的。那便依此行事,务必把教育落实到每个地方,确保贫苦百姓的孩子都能享有受教的权利。”

全国兴学,广施教化

朝廷迅速发出命令,各地的府衙开始设立义学,并招募教师。与此同时,张宇还特地从京城选派了几位学识渊博的大儒,前往各地讲学,带动地方教育的风气。

随着义学的设立,越来越多的百姓子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大清的文化风气开始悄然转变,年轻一代开始逐渐向往知识,渴望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位名叫刘志远的农家子弟就是义学的受益者之一。出身贫寒的他从小没有机会接触学问,但在义学中,他得到了识字的机会,并通过努力学会了书写和算术,甚至还背诵了朝廷推行的《孝经》《大学》。

义学的教官对刘志远的努力和天赋感到欣慰,并推荐他前往京城的太学深造。几年后,刘志远通过了朝廷的科举考试,成为了一名朝廷命官,开始为百姓谋福祉。

刘志远的故事在百姓间广为流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渴望求学之路。而张宇的教育改革也在这些故事中得到了百姓的肯定。义学不仅仅是让百姓识字的地方,更是让他们看到希望的起点。

推动民智,繁荣大清

张宇站在皇宫之巅,望着义学在全国的推广情况,内心感到无比欣慰。他深知,民智开启乃是国家富强之根本。随着百姓文化素质的提升,大清的根基将愈加牢固,朝廷的威望也会更加稳固。

“朝廷之政,民之所向。”张宇自言自语道。他的目光越过京城的宫墙,仿佛看到大清的未来,看到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景象。

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