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章 包大人来了 (1 / 1)
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他紧紧握住手中大刀,高举过头,口中念念有词,引得天际雷声阵阵,如万马奔腾。刹那间,一道耀眼的紫色闪电如巨龙般划破长空,蜿蜒而下,紧紧缠绕在大刀之上。五官王吕怒目圆睁,声嘶力竭地怒吼:“尝尝老夫的必杀技:紫电雷光刀!”
这一刀带着无与伦比的威势,宛如泰山压卵,又似雷霆万钧,挟裹着紫色雷电,如流星般向着金广愿疾驰而去。刀光所过之处,大地仿佛被撕裂,石块崩碎四溅,如烟花绽放,一片焦黑,并散发出刺鼻的焦糊味。眼见那凌厉无匹的刀光已逼近至金广愿身前,仿佛下一刻就能将他劈成两半。
金广愿深吸一口气,如鲸吞长虹,而后猛地张开嘴巴,发出一声石破天惊的怒吼:“破!”伴随着这声怒喝,那道闪耀着雷电光芒的刀芒如旱地惊雷般在金广愿身前炸裂开来。
紧接着,金广愿身形如电,瞬移至五官王吕面前。五官王吕甚至来不及反应,金广愿的双拳已如泰山压卵般狠狠地砸在他手中大刀的刀身上。
只听得“砰”的一声巨响,如黄钟大吕,震耳欲聋,那把巨大的宝刀竟然粉身碎骨,化作无数碎片如天女散花般四处飞溅。
随后,金广愿抬起一根手指,如拈花般轻描淡写地一弹,一股无形的力量如火山喷发般喷涌而出,如排山倒海之势直接将五官王吕击飞出去。五官王吕如断了线的风筝般重重地撞击在阎王殿粗壮的柱子上,发出“咚”的一声巨响,震得地动山摇,差点将整根柱子撞断。
遭受如此重创的五官王吕伤势极重,他艰难地抬起头,看着眼前的金广愿,如残风中的烛火,喘息着说道:“是……是老夫输了……你……你有资格挑战鬼皇……”
然而,金广愿对五官王吕的存在仿若未闻,他甚至连头都懒得回一下,便大踏步地走进了阎罗第四殿。当他走到大殿中央时,满头如银瀑般的长发渐渐恢复成鲜艳如血的红色,他的身体也像被点燃一般,变回了原本的赤红之色。突然间,金广愿就像被抽走了全身的力气,如朽木般一头栽倒在地,不省人事。
杜妙德迈入阎罗第五殿,眼前展现出一幅令人敬畏的景象。一位面容白皙如雪、长须如仙风道骨般飘逸的神只正端坐在龙书案后,头戴华丽璀璨的冠冕,身上穿着威严庄重的朝服,双手紧握笏板置于胸前,散发出一种无与伦比的威严和庄重气息。此人正是第五殿的阎罗王——阎罗天子包。
阎罗天子包容貌堂堂,名包拯,字希仁,乃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士。他生活在中国北宋时期,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天赋异禀,才华横溢。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他成功考取进士功名,并被授予大理评事一职,随后出任建昌县(今江西永修)知县。
然而,包拯心系家中年迈的父母,渴望能在离他们更近的地方尽孝。于是,他向朝廷请求调往合肥附近任职。最终,他得到了和州(今安徽和县)监税这一职位,但其父母不舍儿子远离家乡,包拯毅然决然地辞官归家,全心全意侍奉双亲。数年后,他的父母相继离世,包拯悲痛欲绝,在双亲的墓旁搭建起简陋的草庐,执意守孝,迟迟不愿离去。乡亲们纷纷前来劝慰开导,希望他能重新振作。直至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包拯方才前往京城接受选拔,获得任命成为天长(今属安徽)知县。
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包拯调任端州知府。这座城市以其精美的砚台而闻名于世,但在此之前,历任知府却利用向朝廷进贡的机会,大肆搜刮远超贡品数量数十倍的砚台,并将它们作为礼物赠予当朝权贵们。然而,包拯上任后却下令只按照规定数量制作砚台以供进贡之用。他在职期间始终坚守廉洁自律原则,即使任职期满一年即将离开时也未曾带走任何一方砚台归家。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包拯入京担任殿中丞一职。后来经过御史中丞王拱辰推荐于同年十一月获任监察御史里行并改任监察御史职务。
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八月包拯肩负重任出任契丹正旦使出访辽国圆满完成外交使命归国复命。
庆历七年(公元1047年)四月包拯转任尚书工部员外郎同时兼任直集贤院及陕西转运使等要职。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五月初二包拯又调任至河北路担任转运使六月二十二日奉诏回京出任三司户部副使一职。
皇佑二年(公元1050年)包拯荣膺天章阁待制头衔并执掌知谏院事务在任期内他屡次直言不讳地抨击那些位高权重且备受宠幸的大臣甚至恳请圣上罢免所有由宫廷内部赐予的特殊恩宠赏赐。
皇佑四年(公元1052年)阳春三月,包拯被外放担任河北都转运使一职,并加封龙图阁直学士。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包拯因担保推荐官员失误获罪,贬官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
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29]同年十二月,被召任权知开封府,迁升右司郎中。
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升为右谏议大夫、权任御史中丞。
嘉佑四年(1059年),时任三司使的张方平由于买土豪的财产,被包拯上章弹劾,最后被免官;由宋祁接任,包拯又继续弹劾;宋祁被免后,就由包拯以枢密直学士之职暂任三司使。
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三月份,包拯又进一步升迁至给事中的职位,正式担任三司使这一要职。然而短短数日之后,他便被调往礼部担任侍郎,但包拯毅然决然地推辞了这个任命。
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五月份,正当包拯在枢密院处理事务之时,突如其来的疾病让他卧床不起。同月二十四日,这位备受尊敬的官员不幸离世,享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自前来吊唁,为了表达对包拯的哀思,皇帝还特地宣布停止上朝一天。朝廷追赠包拯为礼部尚书,赐予他谥号“孝肃”,以彰显他一生的功绩和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