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悠悠文学www.lyywx.com

比如李恪的女护卫苏敏家,就官办武学塾。

由苏敏的父亲担任教官。

民间百姓流行,穷学文,富学武。

学武经常受伤,好点的家庭还会配合补药,让孩子身体更好,哪怕受伤也能有好药帮助恢复。

但既然是官办,自然最多的是没钱的家庭,那么学武需要的刀枪剑戟的都是学塾准备。

有点家学的武将家可不会去武学塾,人家自己就能教。

不像文学塾,几本书就行,笔都是你自己带。

最主要的还是,这些孩子学完武就会学以致用,互相内斗。

学文的互相斗,那也只是动动嘴皮子。

学武的互相看不顺眼,那可就动手动脚的真打。

薛博士第一天巡察长安的武学塾,就在他眼前发生一场学子互殴。

薛博士第二天就上奏,说武学塾没必要存在,不该每年花那么多钱培养出一群只会打架的人出来。

这事很快让武官集体反对,因为大唐既然有科举让文人当官,就有武举选拔出身手厉害的人当官。

和科举需要从学塾毕业参加科举一样,武科举也得有学塾教官的认证。

凭什么你们文人能这样,就要撤掉我们武官的,我们后人怎么办?

武官们得知薛博士的上奏后,群情激愤。

众多武将联名上书李世民,力陈武学塾存在的必要性。

他们指出,大唐边疆未平,需大量精武之才守卫疆土,武学塾正是培育将才的重要摇篮。

若将其裁撤,日后武举生源匮乏,军队素质堪忧,恐危及大唐社稷安危。

一时间,朝堂之上文武官员针锋相对。

文官们多支持薛博士之议,认为当下应以文治为主,且武学塾耗费钱财,生徒又常滋事斗殴,于治安亦有不利。

而武官们则坚称,武学与文学皆为国家之重器,不可偏废,且武举与武学塾一脉相承,断不可因噎废食。

要说现在的朝堂是真的乱,萧瑀一派和长孙无忌一派斗。

李孝常为了儿子未来,纠结一群人喊着要求改唐律。

但是当初制定唐律的官员又反对改唐律。

现在又闹出了文武之争。

李世民都无语死了,怎么这个薛博士当个御史也能挑起事端?

还嫌朝会不够乱吗?

朝廷每年拨给教育的钱是定数,如果能把武学塾取消,那么武学的钱不就能调给文学塾。

这一次,连国子监的很多官员都纷纷跟着薛博士一起上奏。

而这次文武之争的起因,就是因梁师都之战而起。

虽然大唐百姓有些人对这次战争不看好,但是在大唐的朝堂上,全部一边倒的认为能打赢。

既然能打赢,那么接下来谁去镇守原本被梁师都占着的朔方城?

那里可是大唐和西突厥接壤的地方,肯定得有重兵。

既然有重兵,那就得有带兵的将领。

这些将领就得从明年的武举里出。

不少武将都看到了其中的好处。

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回武学塾,只要通过毕业考试,就能正式参加武科举。

只要自己的孩子在边疆历练镀镀金,就能想办法调回朝廷中央升官。

被薛博士遇到的打架事件,就是右骁卫统军元弘善的孩子,欺负别的武官孩子。